欢迎光临米乐m6官网app下载安卓在线平台网站
【三元往事】三明“小三线”建设峥嵘历史②
联系我们

米乐m6官网app下载安卓在线平台

联系人:冯先生

手机:18688688353

联系人:邓先生

手机:13431303538

邮箱:659925433@qq.com

地址:东莞市长安镇宵边社区新河路20号二楼

CNC走芯机 加工产品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产品中心 > CNC走芯机 加工产品

【三元往事】三明“小三线”建设峥嵘历史②

来源:米乐m6官网app下载安卓在线平台    发布时间:2024-12-19 12:16:24  浏览次数:

  在如此艰苦条件下,大多数工厂的职工不仅要确保生产顺顺利利地进行,还要试制新产品。

  厦门杏林农药厂是第一批迁入支援“小三线”建设的企业之一,在迁厂前是福建较有实力的农药生产企业。为了支援“小三线”建设,厦门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杏林农药厂搬迁到三明。先头部队走遍三明山山水水,最后选址徐碧,从1965年4月决定迁厂到 1966年4月三明农药厂投产,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和75万元的投资,1966年,农药厂产值就达到158.91万元,创利20.5万元,这在我省化工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多、快、好、省”的先例。

  农药厂刚建成时生产条件十分简陋,许多劳动就是靠肩扛手挑,其生产的主流产品乐果,每天要将20~30桶原油滚到百米外的调剂工序,倒入调剂锅中。夏天,工人们汗流浃背,臭气熏得人头昏脑涨;冬天,天寒地冻,原油在桶内凝固,要用热水化开后再倒进锅中,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产,大家都任劳任怨,坚持年年刷新生产纪录,很快就成了三明的骨干企业,许多产品还打入了国际市场。

  2011年,三明农药厂配合“退城入园”政策搬迁。原地块建 起了市体育场馆、城市文化广场等 ,成为三明商业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充满着时尚和现代的气息(杨为春 摄)

  同样的坚韧执着精神,在每一个支援小三线建设的企业中也得到了体现。三明机床厂从开始搬迁算起,仅仅经过3个月的奋战,第一台简易万能铣床就成功试制完成,正式步入了全国专业铣床生产企业行列。随后,经过近一年全厂上下不懈努力,一号万能卧式升降台铣床顺利试制成功,并送往南昌参加联合鉴定,由全国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行业内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进行统一评审。在这场类似现场大比武鉴定中,三明机床厂试制的铣床无论是在零件加工、装配精度,还是外观品质方面,都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展现了企业强大的设计与制造能力,让同行们惊叹:在福建山区三明居然还有这样一家不可以小看的机床厂!

  三明塑料厂在支援三明时带来了一套十分珍贵的进口设备。设备安装好后,如何消化吸收并熟练掌握这套复杂的设备成了一项艰巨任务。这条生产线上布满了数百个按钮、开关和阀门,任何一个操作失误都可能会引起难以处理的后果。职工们怀着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训练,一丝不苟地进行模拟操作。在技术人员和工人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1967年初实现了设备的一次性试车成功,并且一次性试产成功,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三明塑料厂先后从国内外引进了十多条塑料制品加工生产线,其中有德国、日本的生产线,也有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生产线多种塑料制品,品种基本上包含所有的通用材料。厂里的许多产品都获得过省部优质名牌产品称号。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三明塑料厂已成为省塑料工业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三明市税利的上缴大户,也成为全国塑料工业的大厂之一。

  一只只从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让许多人认识了三明,也将这个默默无闻的名字推向了全国甚至国际贸易的舞台。

  面对生产环境、材料与技术的多重限制,三明的小三线企业并未退缩,而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依靠自主研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他们利用有限的资源,一直在优化生产流 程,改良甚至自己制造设备,开发出适应本地条件的新技术、新材料,走出了一条条自我突破的道路。

  一批赴明支援“小三线”建设的军工企业在国防领域默默地发光发热,为国家安全与国防事业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国营8450厂诞生于福建漳州,是由漳州仪表机床厂易名、搬迁发展起来的。1970年,漳州仪表机床厂改归福建省国防工业办公室管辖,易名为“福建电信专用设备厂”。1971年又易名为“东海机电厂”、代号“7785”“8450”,这就是8450厂的由来。1973年,工厂由漳州搬迁到三明原国营8470厂厂址。

  1970年1月,企业主要负责人王书田同志参加了由省革委会召开的国防工办工业系统会议,并将生产雷达的任务带回了工厂。“322”雷达的试制工作历时五年多,1975年10月,福建省历史上第一部雷达在8450厂诞生。1976年6月,经过靶试验证合格后,这款雷达开始投入批量生产。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8450厂经过30多次试验,逐步摸索出规律,攻克了生产中最大的技术难题——天线的制造,受到原总参谋部及电子工业部的表扬。在此之前,还试制成功了全省第一台单晶炉。

  1979年3月,省总参、省电子局又正式把“378”雷达试生产任务交给8450厂。为此,工厂专门成立了378雷达研究室,同年8月,就成功试制出了两台样机,并经过鉴定确认契合设计要求,随即定型并投入生产。值得一提的是,8450厂生产的雷达在军检中一次合格率达到100%,整机质量被评为Ⅰ类品,为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锻冲件厂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也曾面临高难度的锻件技术难题,在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的情况下,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研究,通过无数次尝试,发明了一种独特的锻压模具,成功解决了高硬度材料的成型问题。这项技术革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为后来的军工产品提升了质量。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随国家政策转变,计划经济结束,包括“小三线”企业在内的许多企业脱离了定点生产与国家计划,迎来了全新的挑战,汇聚三明的众多企业再次迎难而上,凭借前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快速调整产业体系,成功向多元化、市场化转变。

  三明机床厂经过多年发展,生产的一号万能铣床无论从质量的提高和性能的完善以及市场的开拓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深受用户的青睐和同行的认可,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逐步的提升。20世纪80年代中期,机床出口开始实行许可证制度。原先出口量少或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大厂,申报的积极性不高,但三明机床厂却予以格外的重视。尽管取证的程序复杂,考核内容和检验项目甚多,且要求极高,但全厂上下一起努力,严格按验收标准的要求,每个岗位、每道工序、每个零件……从管理环节到生产环节、从零件加工到整机装配,从厂长到工人,环环相扣,紧抓落实。终于在全国铣床行业中第一家获得了国家颁发的出口许可证!

  万能铣床打开了国际市场,出口地从发展中国家拓展到发达国家,出口国也从1个拓展到40多个,许多国家的经销商从此认识了“三明铣”。

  三明纺织厂前身为上海国棉第26棉纺织印染厂,图为纺织厂厂房旧景(陈丰宁 摄)

  三明农药厂通过上下狠抓企业整顿,修复和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技术、生产和安全管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恢复了生机,各项生产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企业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在大好形势下,厂里又抓紧对基本的产品实行技改,收到了较好经济效益。至1988年,农药厂总产值达到3554.5万元,实现税利74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6625元,出口创汇103.57万美元,被列为全国65家农药骨干企业之一,在国内有了一定知名度。

  三明无线电厂加强了与国内石化行业的设计院、科研所的协作关系,形成了多门类产品体系,共有六大类近80种产品,其中18种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近30种产品获市科技成果奖。1994年和1996年先后被省科委授予“福建省科技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称号。产品销往全国除台湾省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陕京线、兰-成-渝线、西气东输线、格尔木-线等油气管线都采用了该厂产品。有些产品还远销澳大利亚、缅甸、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

  还有一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成功将原本用于军事领域的技术转化为民用产品,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填补了市场空白,促进了产业升级。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部分产品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从精密机械制造到新能源技术的应用,从化工新材料的研发到电子信息产业的崛起,每一项成果都是汇聚三明的建设者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特别的重要的是,三明的经验为当时福建乃至全国的工业体系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模式。它证明了在不利条件下,通过持续创新与适时转型,地方工业不仅能生存下来,还能实现飞跃式发展,为后续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浪潮打下了坚实基础。